一、高校行政化的定義
對于行政這個詞的含義,大多數國家指的就是政府或者行政機關的管理活動,在廣義上來說指行政機關同時也包括社會團體和組織的行政活動。所謂的行政化就是指行政機關的相關機制擴展到非行政領域,高校的行政化則是指高校的運行和管理套用行政機關的模式。比如在高校外部,政府會對高校的運行以及相關政策施加影響,在高校內部,校長具有絕對權威,運用行政管理模式管理學校事務,導致在高校行政權力大于學術,教職工追逐行政權力而忽視學術造詣。
二、目前中國高校現狀
目前中國的高校普遍存在著過于行政化傾向,其帶來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也非常嚴重,高校的行政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校劃分行政級別
在套用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下,高校也有著不同的等級,對于校長副校長等都有相應的行政級別。比如副部級、正廳級、副廳級。高校的內部管理部門也按行政級別劃分,每一個管理部門都具有相應的行政等級。對干部的任命和管理要嚴格依據他的行政級別,這樣在高校就出現了“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學校機構臃腫,領導的權威大于學術的權威,各個高校教職工都追逐行政權力而忽視學術的現象。
(二)高校行政權力過大
在當前的中國高校,學校校長、校黨委掌握著絕對的權力和權威,對于各個學校的政策研究、政策制定等享有決定權。雖然每個學校都會設置一些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等一些學術組織,但是這些組織歸根到底就是一些參事議事機構,它們的意見和建議往往只是一個參考,并不能起多大的作用。況且這些學術組織中的領導往往都具有行政級別,其本身也要受行政部門的領導。因此對于這些學術組織并不能發揮多大的作用,這就使得高校的行政權力大而且缺少制約,對于倡導民主、平等的社會理念和校園環境是不相符的。
(三)高校組織運行方式行政化
中國高校組成部門大部分都會設置類似于政府部門的形式,并且采用政府的一套機制運行,缺乏有效的監督以及民主,行政規章命令等大多數都會不加變通的直接運用到學校中來。
三、國外研究情況
對比國外情況,美國政府一般不會強制的干預大學管理,只會為大學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和支持。一位美國專家說過:“在美國,各個州的政府很少承認大學是政府的一部分,政府也不會干預大學的運行和發展”。如在美國的哈佛大學中,校長的權力并不是很大,而且大多數就是召開學校的相關會議,充當學校和教職工進行溝通的橋梁。并且學校的校長還需要定期向學校的監事會提交總結報告,在學校的年會上做總結發言的報告,要一五一十的向與會者介紹本年度的財政收支情況以及學術成果。校長要監督各個部門的運行,而且還要擔負起整個學校的責任。在美國各個高校中,真正掌握住權力的是學術委員會,這一點和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學術委員會在美國高校中充當重要角色,不僅維護教職工的利益,而且還管理著招生、畢業等行政任務,學術委員會還能對學校的行政人員職權提出質疑,而且往往學術委員會更占優勢。在歐洲最為優秀的大學中,雖然存在數量眾多的行政機構和行政事務人員,只是這些機構和人員責任明確,運轉科學,而且權力分工很明顯,都是統一為學校的教育服務。
四、高校行政化帶來的弊端
(一)高校行政化導致學校官僚作風盛行
對于目前的中國高校來說,校長是學校的大領導,校長直接由上級的教育主管機構任命,有些校長并不是科班出身,甚至從其他的政府部門調任而來,對于學校的情況以及發展并不是非常了解。學校校長已然成為一個官位,“官本位”的思想已經在各個學校中蔓延開來。學校教職工羨慕的不是高深的學術造詣,追求的不是濃郁的學術氛圍,而是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行政級別。在“官僚主義”、“官本位”思想的誘惑下,許許多多大學老師把提高職稱,發表大量論文作為自己的唯一出路,那么屢次曝光出的學術造假也就不足為奇,而且這種思想嚴重影響到日常教學,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引起學生不滿。
(二)高校行政化制約了高校的辦學自主權
我國對高校的自主權也做過一些嘗試,比如《高等教育法》就指出對我國的高校要放開自主權,允許高校進行自主招生和設置相關專業,然而這些規定如同一紙空文,原因是政府的強制干預。政府不僅管理諸如學校機構設置,人員任免,而且對于學科的設置,專業的開展也施加影響力,對于職稱的評估、比例,對于學位的發放等等無不施加著影響力,這就導致學校的自主權力過小,甚至沒有自主權。那么學校的一切活動都處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對于發揮學校的積極主動性是一個很大的阻礙。
(三)高校行政化導致學術資源分配不均
中國高校的學術資源往往是由它的行政地位所決定的,行政地位的高低決定著你享有的學術資源的多少,比如說在申報課題方面,一個有著行政級別的老師比沒有的要更容易申請成功,那么這就導致了學術資源分配的不均等,領導搶占了大多數青年教師的學術資源和學術權利。
(四)高校行政化容易滋生各類腐敗
大學本是一個研究學術,與社會不良風氣劃分界限的地方,然而事實是各個高校教職工追逐行政權力的熱情大于科學研究的熱情,為了追逐權力各種腐敗現象層出不窮,比如說最近很熱的論文造假、招生騙局等等,究其原因就是高校過于行政化管理。
五、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途徑探析
(一)擴大和增加高校的自主權力
對于目前中國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不是主張完全不要行政化,而是減少政府的強制干預。可以仿效政府管理經濟的模式,讓市場去自由調節,只有當市場失靈或者調節不下去了,政府才伸出這個隱形的手。那么對于高校也是一樣,可以制定一部《大學法》,讓高校自主管理和教育,政府只是在宏觀層面上發揮作用,那么大學就會有相對充足的自主權力,對于科學研究發展以及教學質量提高無疑是一件好事情。運用法的作用并不是對高校行政權力的一種束縛和控制,而是實現著積極的權利保障作用和預防。這也是去除高校行政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加強各個制度和法規方面的建設,完善或建立諸如學校的組織法、學校法等法規,這樣才能夠真正把學校的權力和責任區分開來,為擴大和落實學校的自主辦學權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實現學術權力與行政權的分離。 (二)加強各方面監督減少行政控制
要在最大程度上弱化高校行政化趨勢,外部的監督是不可或缺的,同時要削弱行政控制力。如果不施加約束和監督,行政權力就會無限擴大,去除學校的行政化影響,減少行政部門的直接控制是一個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要樹立高校是獨立運行的理念,教育行政部門不能將高校視為其下屬,而是要引導和監督高校的運行發展,從宏觀上施加影響,讓高校在相對完善的法律制度下良好運行。比如對高校進行撥款,教育部不應該直接控制和施加影響,可以由選舉成立的撥款委員會進行辦理或者由地方人大機關負責,教育部只是起到引導和監督的作用。這樣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權力分散情況下,高校才有更多的自主權力和自由發展空間,由此及彼,只有外部的行政化因素消除了,對于高校內部的行政化去除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范例,那么從整體上推進去除行政化改革都是有好處的。
(三)改革高校內部的運行管理模式
按照現代大學制度理念來說,中國的大學應該建設成為學校自由民主、老師學生地位平等、學術自由開放的大學。那么首先就要從規則制度上進行改革,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大學章程,學校的一切行為都要服從章程的規定而不是政府的行政命令或規章。第二,進一步完善校長負責制,對于校長的任命要采取遴選的措施,要以教職工為組成人員的選舉機構進行選舉,采取公平公正原則,選出真正有能力服務整個學校的校長。學校內部要體現學術組織的作用,嚴格限制行政人員的行政權力,充分調動教職工參與管理和建設學校的熱情。因為行政權力不加約束會有著不斷擴大的趨勢,想要去除高校的行政化就必須相對應的提高學術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教師和領導的地位應該由學術水平決定而不是行政級別,相反行政職位應該只是一個輔助和臨時性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學術運行。比如學校的每一個行政職位都應當對應一個學術職位,行政職位是輔助和臨時性的,因此任職的時間一到,行政人員要回歸到學術的崗位,這樣才能提高學術的地位,打破行政權威,樹立起學術的權威。
(四)取消高校行政等級制度
我國目前對大學劃分等級,分為985、211以及以下的層級,雖然這樣劃分可以更好的培養我國拔尖和創新型人才,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越是等級高的大學,它的行政級別也就越高,而且每年國家的教育投資絕大部分都給了名牌重點大學,對于普通大學的教育投資少之又少,這就使它們更加難以發展以至于破罐子破摔。同時這些名牌高校的“官僚主義”、“官本位”思想嚴重,也嚴重制約和束縛了自身的發展。取消高校的行政等級制度,對所有的高校一視同仁,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改革方向。
(五)實行高校行政職位的任期制度
這是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各個高校,學校領導往往都是終身任職的,這將嚴重影響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和學術的發展。學校是進行教育和科研的地方,那么對于學校的官員應該實行兩屆或者一屆的任期制度,在行政職位任期結束后應當回歸學術上來,一方面彰顯學術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學術人才和避免學術人才過多流向行政崗位。這種制度可以打破行政權威,同時促進了學術職位與行政職位的互動交流,也將產生更多學術上的權威,促進學術民主,兩種職位的互換與交流,從而打破行政權力的絕對權威,對高校內部的行政化去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六)嚴格治理學術腐敗問題
在高校過度行政化的背后是學術的腐敗,為了搶占更多的學術資源以及名利,高校在自身級別的提高上可謂煞費苦心,為了贏得更多的學術資源和話語權,各個高校都積極的擴大規模,提高級別。同時,高校內部官員占據很大部分,很多官員會利用自身的行政地位來攫取學術資源,因此,嚴格控制官員比例同時規范相關制度,在不埋沒官員才能的情況下控制其利用自身權力地位攫取學術資源的可能。將對學術資源的競爭分為兩個方面,官員之間和學者之間,那么就可以有效避免官員搶占學術資源的情況發生,同時也是學者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
(七)建立服務型高校的新模式
中國的高校要轉變職能,要從以往的行政化教育轉變為服務型的教育,一切以學生和老師的利益為重,在學校,老師的地位要高于行政人員,行政人員只是為教學服務,為學校的正常運轉服務,而不能擁有太多的職權,尤其不能干預教育教學的發展。設立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將行政與教學完全區分開來,并且教學的地位要高于行政的地位。這樣才能夠杜絕一切向權力看齊,把學校的重點轉向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上來。
上一篇:淺述住宅及住宅小區智能化系統
下一篇:淺析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現狀及對策